光澤油溪承安橋上的紅色印跡
油溪,是光澤建縣歷史上保留時間很長的一個古村落。過去叫油榨,以當地民眾榨茶籽油而聞名。一條長長的大溪從村中穿過,人們沿溪而居,所以這條大溪取名油溪。油溪在光澤縣鸞鳳鄉境內,是富屯溪的一條小小的支流。人們為方便來往行走,也向往世代平安,在清澈的溪水上建有好幾座廊橋,它們統稱為油溪廊橋。其中一座廊橋就建在油溪村西側約100米處,取名叫承安橋。
承安橋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它的外觀樸實無華,尚未有一丁點兒的脂粉味,宛若一個美麗俊秀的姑娘,亭亭玉立。走進橋屋,環視四周,有三個細微處讓我震驚。一是彎彎的橋身,呈月牙形,造型精美;二是鋪滿鵝卵石的橋面,透露出古樸厚實的氣息。再是橋兩頭屹立著的數十株千年古樹,仿佛是忠實的衛士,護衛著這溪、這村、這橋,護衛著世代生活在溪畔兩岸的人民。
據資料記載:承安橋結構質式為石墩木梁橋,長約為50米,橋體呈月牙狀扇形。橋下五墩四孔,跨徑3.5米,條石砌成,墩頂船形狀橋墩。每個橋墩上方由疊架縱橫10層圓木而托住橋體。橋體為木架結構相連,釘上木板,鋪上三合土,中間是一溜條石,兩旁鑲上排列有致的鵝卵石而成橋面。橋面與橋頂高約4米,廊頂為硬山式,上方如建厝房木架房梁天篷,四柱九檁。正中主梁兩邊旁梁斜低對稱,榫頭相接,橫梁檁條,上鋪鋼瓦,如長長橋屋一般。橋體一共18節,如18間廊屋一樣。每節長2.5米,寬5米,節節相連。下面兩旁各為一排橋廊椅,供人休憩。椅外橋邊是一米多高的木制欄桿,一節節過去。欄桿上做有木披,從頂上垂下,遮風擋雨。
承安橋的歷史是厚重的。據《光澤縣志》記載,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而建,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光澤目前最古老的廊橋。400多年來,每一年春夏秋冬,每一個冰雪酷暑,每一次暴雨山洪,承安橋都要經受嚴酷的考驗。光澤近百座古廊橋至今保留下來的沒有幾座,這承安廊橋卻能泰然處之,安穩如山。
承安橋還留有紅色印跡。油溪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1932年11月8日,中央紅軍占領光澤縣城。12月1日,羅炳輝率紅一方面軍第二十二軍和黃立貴率領的閩北紅軍會師進軍光澤,開展“打土豪”。同年,黃道率省委工作團與中央蘇區派來的曾鏡冰、曾昭銘、吳華友等人到光澤開辟新區,建立饒坪、油溪等鄉(村)黨支部。1933年1月,建立中共饒坪區委(含油溪村)、區革命委員會,組織赤衛軍、游擊隊、少年先鋒隊和大乾區委以及江家窠(崇瑞)、黃溪、高田(雙門)、大陂、鎮嶺、七里廟(高源)、湖坊(君山)、坪山、上屯、大坪(中坊)、十里鋪等鄉黨支部和鄉革命委員會,當時油溪村屬饒坪村。1933年冬,中央紅軍將饒坪區委、區革命委員會遷到油溪村,更名為油溪區委、區革命委員會。據說當時很多重要的會議都是在橋上召開的。
今天,古廊橋的基本功能還在,夏日乘涼、冬日聚會,村民們不論外出勞作或是茶余飯后,都喜歡來承安橋歇息聊天,聊聊這里的紅色故事。(黃睦平)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報業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