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承“茗影”時短卻情長
茗影軒四樓多功能廳
戶外茶寮
茶空間
陽光早餐
夜色美
10月30日,福州辦完事,聯系上多年茶友覺人老師,乘高鐵前往武夷山旅游。
武夷山之行,覺人老師推薦了一家當地民宿——“茗影軒”,為我帶來一次難忘的體驗。
茗影軒,以“攝影”和“茶文化”體驗為主題的民宿,新中式徽派建筑風格,室內采用別具特色的三雕文化及農耕文化為裝飾元素。
茗影軒在武夷山頗有名氣,108歲茶壽的張天福老先生是茶界泰斗,他的外甥女婿劉達友是這家客棧的主人,一位國家級攝影藝術家,傳統文化踐行者,熱愛自然的環保主義者。
茗影軒小院內有布局精巧、靈動的休閑空間:品茗,閱覽,用餐,健身,聊天??臻g中、過道上、房間里隨處可見他的攝影作品——記錄武夷山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細細觀賞,是一幅幅迷人的影像。
11月10日,我們返回北京。至今仍然惦念那仰著脖子怎么也看不夠的藍天,那一樹閃光的明黃,惦記著那條條銀杏大道,以及那路旁樹下一長排泊車,連同前后車窗都落滿了的銀杏樹葉。借用一句“武夷占盡人間美,愿乘長風我再來?!泵髂?,再會。
體驗了一段愜意舒適的生活
日式榻榻米,連著一間竹林景觀小屋。我入住的是茗影軒《竹影空星》親子房,一到這間帶圓門的小臥房,便瞬間喜歡上了。我一進屋便脫鞋跳上榻榻米,拉開圓門窗簾,蹦上潔白柔軟的小床,望著玻璃頂上的藍天、徽派建筑的屋檐,周邊竹林靜靜包圍,陽光暖暖地照著,旅途的勞頓一掃而空。
此時風起,竹葉沙沙作響歡快搖曳,似在歡迎我這位“不速之客”。
突然,一滴、兩滴、滴滴答答……越來越急促的雨水從屋頂的房檐瓦楞,飄落到玻璃屋頂上。雨越來越大,小屋周圍竹枝隨雨帶風不斷搖曳,從清晰到模糊,如同水墨一般,繪就一幅寫實到寫意的畫面,令人欣喜不已。
后來得知這是茗影軒建筑設計的精妙:入住親子房手按“呼雨器”,傾刻間,“雨水”便從屋頂瓦當間分流而下,水滴攜氧融入水田里,滋養了床頭玻璃房外的水稻、水葫蘆、睡蓮,還有游弋的魚兒。據說,這里夏天還會有小蝌蚪,慢慢長大成呱呱叫的大青蛙。
在這個親子房陽臺上,清晨可聆聽鳥兒清脆歡唱,白天能觀察稻谷生長變化,還有竹林婆娑與光影曼妙,傍晚臥看夕陽西下的彩云,待夜幕慢慢降臨,仰望星空欣賞月色,勾起童年記憶,令人無比眷戀。
茗影軒的主人劉達友以“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方式經營著這家民宿,把傳承農耕文明,弘揚茶文化,融入與“茗影軒”的客人日常對話交流與品茗體驗活動中。他把對武夷山的熱愛,以細膩的視覺表達,捕捉大自然和動植物精妙瞬間呈現在“美在武夷山”系列攝影作品中?!昂亲o”“干涸的河床”等作品,不僅引發人們對地球保護及環境惡化現象的反思,也加深人們對武夷山“世遺”的愛護與關切之情。
劉達友為人謙和,每天用手機為住店旅客留下在茗影軒的美好片斷與珍貴瞬間。不僅讓旅居者體驗什么是自然而美的旅拍,也能夠讓旅居者在以后重返茗影軒時遇見此生“當下最年輕”的自己。
回首留在武夷山的“聲畫”,或將成為最珍貴難得的一段人生經歷。
嘗到了一種“家”的味道
茗影軒的現代建筑中,巧妙融入了閩北獨有的建筑材料,把農耕文明裝置藝術帶入生活場景,晨光中有閃著金光的稻谷禾苗,夕陽下小鳥飛到院里叼食林間的“特供水果”,親子房內有投食孔洞設計,方便與鳥兒互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茗影軒有個野生鳥類臨時救助點,在院子里芭蕉林中能養護那些受傷的鳥兒,直到康復后重返大自然。
在茗影軒的四層《聽雨閣》——屋頂花園書吧與餐食空間,這里主結構的梁柱廊設計均取材于閩北古民居,把三雕文化巧妙融入新中式建筑裝飾中。
清晨,陽光照亮整個空間,餐廳中央一長排書架陳列武夷山當地風光、民俗、茶文化書籍及各類圖書畫冊。艷麗的三角梅在雕花梁柱隔柵中優美伸展著舞姿,四張長長木制餐桌成T字形擺放,玻璃臺面下也是木雕花板承案,分別放入不同谷物種子,呈現春、夏、秋、冬主題。
周圍空間陳設著農耕的古老用具、長有青苔的石槽石缸,石缸里養著芭蕉與浮萍……坐在這里用餐,很有儀式感。
一日三餐都可以在此享用,像在家里一樣,掌勺的人是劉達友的姐姐劉子玉,每天由她精心主理的日常菜肴十分可口。與她閑聊時才知道,她曾當過廚師,難怪一日三餐她能變著花樣做出家常又講究的美食來。
原汁原味的蔬菜,還有每餐不同的各種手工面食:熱拌面、涼拌面、湯面,肉燕蒸餃,白胖松軟的饅頭。其中茶面很有特色,當地人離不了茶,劉達友為老父親吞咽方便特制茶干面。
我最愛吃劉子玉做的各種當地風味的佐餐小菜,還品嘗到用綠芭蕉葉托上的雪白軟糯咸口葉兒粑。有時上樓用餐晚了,她會把熱菜存在蒸籠中保溫。在得知我受涼感冒后,立馬給我熬了一壺紫蘇中藥驅寒,中午還為我燉了“牛奶根老鴨湯”滋補滋補身子,感動、溫暖。讓我嘗到了一種“家”的味道。
享受了一縷有茶相伴的時光
茗影軒室內外有四、五處品茗空間,外出游走歸來便可去茶室品茗。我最喜歡去三樓端頭半戶外的一間茶室,透過結滿瓜果的藤蔓還可見山望云,在這里,各種巖茶可隨心品嘗,直至彩霞滿天、夕陽西沉。
劉達友得空時,也會為我們用山泉水泡功夫茶,邊喝邊聊武夷山的歷史文化及茶事,一起欣賞有趣視頻,還聊他關于民宿聯盟互動的設想……
有天晚餐后還讓我們體驗一把巖茶品鑒:一排八只白瓷碗分別盛一道茶湯,用勺子分別舀入杯中去品,從第一泡到第八泡,品鑒茶湯的口感及香氣差異與變化,聞勺子的留香變化,品鑒巖茶的山場、焙火、品種及制茶工藝……很有意思。
在武夷山,隨處都可以成為品茗的空間。
離開武夷山前約上覺人老師一起去“遇林亭建窯古址”山林泉邊,這次是自帶茶具和小瓦斯爐圍坐山澗旁古樹下燒泉水品茗。覺人老師對巖茶有頗深研究,對巖茶神秘的“骨”感的見解,讓我對品鑒巖茶的“韻”開始有了富有層次變化的感官及身心體驗。我們在鳥鳴泉水叮咚聲中,數百年古樹下,打開一泡老樅水仙“物外”,在品茗吟詩的雅趣中“穿越”,在巖茶“香清甘活”中沉醉。大自然中這巖茶傳遞著奇特的情感,把我帶入“ 人我合一、茶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離別前一天晩上,覺人老師帶夫人周小梅特意抽時間過來侍茶,我們一起聚集在茗影軒一樓小型會客室:落地大玻璃窗外蕉影幽幽,被救養的鴿子和鳥兒,在窗外它們的“伊甸園”里自在歡唱飛起停落??蛷d正墻懸掛著張天福先生百歲時題寫的“儉清和靜”——中國茶禮。108歲茶壽的張天福老先生,詮釋的美好茶人生,對我們也頗有啟示。
眾生忙于尋“?!钡穆飞?,心福,不在于形式,就在每時每刻,在當下自己的心田。蘇東坡曰:“不可居無竹”。王安石說“茶之為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
儉清和靜,是“茗影軒”這家民宿的神韻和寫照。儉清和靜,是茶禮,也是茶訓,是人生追求的一種十分高級的境界。
在茗影軒,看著窗前院里的青竹,每天都能品上幾款武夷山的茶人用心用情專業制作的上好巖茶,我在武夷山水間品到了豐富、飽滿、馥郁的真味,體味了覺人老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武夷山的人真的是太幸福啦?!?/p>
武夷山人,有情有義。這里一草一木充滿靈性,此行我更深理解覺人老師在《覺茶》書中的一句話的含義:“每一片葉子都是一枚鮮活的靈魂”。
是的,“巖韻”是武夷山茶的魂。茶有魂,人,亦當有魂。(本版圖片由茗影軒提供)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報業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