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再添世界級非遺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
大武夷新聞網訊 11月29日,包括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我國第43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據了解,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種茶、采茶、制茶和飲茶,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供人飲用與分享。
傳統制茶技藝主要集中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習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發達的傳統制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實踐,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傳達著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通過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已經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媒介,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南平茶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福建乃至中國重要的茶產區之一,是世界烏龍茶、紅茶和白茶的發源地。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是“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06年,便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武夷巖茶制作技藝相伴而生的茶俗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茶藝等風俗雅俗共賞,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長期以來,南平市縣兩級文旅部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建立較為完備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梯隊,推動建設一批茶文化展示館、傳承基地、傳習所等設施,開展技藝宣傳推廣工作。同時組織創作編排如《采茶》《揉茶》《大紅袍》《喊山》《祭茶》等一批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歌舞、曲藝、戲劇等文藝節目,營造濃厚的茶文化、茶技藝保護傳承氛圍。此外,借助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的高水平創意策劃,成功打造的以武夷茶文化、民俗文化為背景的《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把悠久厚重的茶文化內涵用藝術形式予以再現,和美麗的自然山水濃縮成一場高水準的藝術盛宴,已成為武夷山乃至福建的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在茶文化的帶動和促進下,南平茶產業快速發展,茶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2020年11月以來,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等44項茶文化有關國家級非遺項目共同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市、縣文旅部門在全面搜集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有關資料,組織傳承人、群眾參與申報視頻拍攝等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茶文化有關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積極推動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制作技藝、政和白茶制作技藝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光澤紅茶制作技藝列入省級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將武夷山“喊山祭茶”等11項茶文化項目納入第九批市級非遺項目,評選出34名茶文化有關非遺項目傳承人。
截至目前,我市茶文化有關非遺項目共42個,相關傳承人超過百人。其中,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項目國家級傳承人2名,省級傳承人7名,市級傳承人11名,縣級傳承人17名。(嚴嵐)
【稿費說明】對本網刊登的作品,如作者能提供證明其著作權,請第一時間主動聯系我網,我網將按照《閩北日報》的稿費標準給付作者稿酬。如不愿意接受稿費,我網則立刪除該作品。如第一時間,未能聯系我網(需提供手機聯系通話記錄和郵箱版權申明郵件),視為默認我網刊載作品,我網對作者提請撤稿之前的版權訴求,概不負責。
【聯系方式】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7樓。電話:0599-8868501、18650668593。郵箱:greatwuyi@163.com
- Copyright ? 2022 GREATWU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武夷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
- 福建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5120180004]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113330003] 閩ICP備2022011400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8868501 舉報郵箱:wlzx@mbdaily.cn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掃黃打非舉報電話:12390
- 單位地址: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梅峰路45號報業大廈7層 廣告熱線:0599-8868501